一、课题论证(1.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。2.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、基本思路、研究方法、重点难点、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。3.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。)
国内外研究现状:
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,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。针对国内外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有很多,通过总结,其主要研究成果是将人才发展战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:
第一、实施人才开发优先战略
结合本地人才的实际,制定系统的、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政策,完善人才培养机制,尤其在急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良性循环机制;进一步研究制定适应各类人才特点的能力建设标准,并根据各类人才特点,改革培训的内容,创新培养的方法和机制,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支撑力量的观念,注重人才培养,人才优先开发;
第二、人才结构优化战略
必须与经济发展战略配套优化人才结构,结合常州市的产业结构特点,培养、吸引优秀人才,实现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;
第三、人才环境优化战略
环境好则人才聚,人才聚则事业兴。常州市在人才环境的基础层面(硬
环境),如区位优势、经济实力、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势不明显,只能在主导层面(软环境)上求得突破,创新机制,加强管理,改善服务,优化人才生态环境,以此吸引、留住人才,构筑集聚人才的平台。
研究意义 :
1.适应国家以人为本的战略,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,必须把‘人才’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,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,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,对人才培养、吸引和使用作出的重大的、宏观的、全局性构想与安排,有效结合区域人才战略实现人才强国的伟业;
2.结合常州本地的人才优势:领先的高职教育,丰富的IT产业人才,省领导提出的“高职特色、集约发展、校企结合、国际接轨”的要求,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才优势,实现常州的又好又快发展;
3.随着一线城市房价一路高涨,普通大学生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,在大城市中出现了“蚁族”,伴随着逃离“北,上,广”的呼声,优秀人才逐渐发现了在中小城市发展的潜力,对于常州而言,抓住人才转移的机遇,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,势在必行。
4.对于常州的经济发展滞后于苏州,无锡,如何分析产业结构,充分挖掘发展潜力,培养本地优秀高职人才,吸引大城市优秀人才,最大程度优化产业结构,实现常州的“再崛起”意义深远。
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:
1..对于常州,实施人才强市战略,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,也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,构建常州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。
2.目前常州的人才形势是,创新型人才奇缺,就业性人员过必须加大力度,培养和引进四类创新型人才
3.研究常州的产业结构;
4.解读常州市“十一五”人才发展目标: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,组织和引导人才向四大支柱产业集聚,向电子信息及软件制造、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、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集聚,向现代服务业(重点是生产型服务业、新兴服务业、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)、沿江开发、各级开发园区和八大产业集聚区集聚,向生产和科研教学一线集聚。努力把我市基本建设成为以环境一流、机制灵活、素质优良、结构合理、产出高效为标志的人才强市
5.分析常州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的优劣势以及常州的人才需求(1,创意常州,高新科技;2,做强制造业,高职教育)
6.找到一条适合常州发展的人才战略之路;
重点难点:
1.深入企业,人才市场等,把握人才发展的第一手资料
2.根据问卷,全面,深入,准确分析目前常州产业结构的存在的优势与劣势
3.寻求出一条适合作为二线城市常州发展的人才战略之路;
研究方法: 调查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文献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
基本观点:
新形势下结合常州的产业结构,分析常州市目前存在的状况,抓住人才向二线城市流动以及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这一机遇,找到一条适合常州发展的人才战略之路,实现常州的又好又快发展。
创新之处:
1.密切结合常州市的产业结构规划:一手抓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,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发展,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支撑、互动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展格局,依据产业结构,分析出常州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,应该实施的人才战略;
2.结合常州本地的人才优势:领先的高职教育,丰富的IT产业人才,省领导提出的“高职特色、集约发展、校企结合、国际接轨”的要求,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才优势,实现常州的又好又快发展;
3.随着一线城市房价一路高涨,普通大学生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,在大城市中出现了“蚁族”,伴随着逃离“北,上,广”的呼声,优秀人才逐渐发现了在中小城市发展的潜力,对于常州而言,抓住人才转移的机遇,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,势在必行。
主要参考文献:
《区域化_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选择》 杨林生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
《创意时代人才培养浅析》 张小玲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
《海门:经济较发达县市人才强市战略》 姜龙
《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与体系探微》 王拥华 中国石油大学
《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结构的调整》 孟丽菊 宋晓秋 于晶
|